国家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拥有的异质性、不易被模仿、难以被替代的独特优势能力,是一个国家能够持久保持发展活力、持续获取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和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征程,朝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向勇毅前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培育和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在推动由大国向强国转变过程中需要将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计量作为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为关键。鉴于此,202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推动我国计量中长期发展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全面开启我国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特别是,《规划》立足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的需要,强调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突出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夯实计量基础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基石
科学技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科技自立自强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当前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不断升级,我国在许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面临越来越突出的“卡脖子”风险,对国家发展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作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更是如此,解决基础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只能依靠自己,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并逐步向纵深演化,全球科技创新异常密集活跃,多种前沿科技不断涌现,世界各国都在争夺前沿科技制高点,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竞争空前激烈。这要求我国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机遇,在基础前沿领域、重要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与跨越,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这些表明科技进步高度依赖于关键计量技术的突破,计量成为孕育科技创新的“种子”和驱动科技进步的“引擎”。计量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属于“通用目的技术”,在技术层级中处于基础层,前三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计量测试技术的突破,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又与国际单位制变革引发的计量技术变革相互交织。我国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科学把握计量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和互动规律,着力夯实计量基础,加快构建满足高水平科技创新所需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在高铁、核电、航空航天、大飞机等重大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都离不开计量测试技术取得的进步作为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在计量测试技术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不足,测量的精度、深度和广度还不能满足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需要,一些关键、重点领域尚面临“测不全、测不出、测不准”的突出难题,高端、关键测量设备明显受制于人,对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制约。为此,《规划》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计量科技创新,尤其是加大基础、前沿和应用领域计量薄弱环节技术研究,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力求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夯实计量基础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
国家经济实力尤其是经济发展质量既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比较与竞争,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规模孰大孰小,而是更加关注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在新发展阶段,培育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要求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丰富,其中构建创新引领、发展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至为关键。其重点是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对接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特别是要破解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的低端产业过剩、高端产业不足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更强的紧迫性。
计量贯穿于工业产品设计、研制、试验、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被比喻为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在工业发达国家计量检测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之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支撑,离不开高水平的产业计量。一方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求着力增强产业基础能力,而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的基础是计量。“测得出才造得出,测得准才造得精”,我国在“四基”领域出现的许多短板与“测不全、测不出、测不准”密切相关,因此“四基”薄弱问题的破解需要更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更强的计量能力和更高的测量水平,以提高测量的精度、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需要以计量测试技术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为前提,计量技术发展应当面向产业需求并与产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向综合集成化、数智化、绿色化、量子化的技术方向深度发展要求更高水平的产业计量,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需要更前瞻、更精准、更匹配的技术能力。
针对计量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计量测试服务能力要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展领域,支撑先进制造与质量提升,服务高端仪器发展和精密制造,提升航空、航天和海洋领域计量保障能力,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提升交通运输计量保障能力。《规划》特别提出要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研究建立国家工业计量基础数据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这些将极大促进和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夯实计量基础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
“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国家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微观组织层面的企业竞争力,拥有一批具有卓越全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世界一流企业处于企业群体“金字塔”的塔尖,是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中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无论是匹配于中国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还是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亦或是推动中国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都要求“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目前,我国大企业群体中普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活的问题,虽然存在一批正在接近于世界一流企业的企业,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挤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的企业,因此培育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迫切性。
世界一流企业的首要特质是产品卓越、品牌领先,其根基则是卓越的产品质量。质量提升,计量先行。计量与标准化、合格评定(检验检测、认证)一起共同构成质量基础设施的“铁三角”,其中计量作为基准更是控制质量的基础。计量测试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市场投放等各环节都需要计量测试的层层把关,没有计量检测,就不可能有产品质量。卓越的产品质量高度依赖于高精准度的计量和高质量的计量测试数据,需要更加现代前沿计量测试技术和先进设备的支撑。世界一流企业的突出特质是创新领先,核心表现是超越竞争对手的一流基础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都依赖于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需要依托更加先进的计量标准装置、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开展更加精密的计量测试,且研究、开发、创新的质量特性反映为更加可靠的计量技术特性。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特质是治理现代,在企业运营层面包括领先的现代企业管理。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都需要严格的计量测试控制和依靠精准的测量数据,其管理提升的基础是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优化与计量测试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计量是企业开展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计量管理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而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与竞争力。鉴于计量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规划》专门提出要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强化对工业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管理,鼓励其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夯实计量基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国家核心竞争力除了涉及科技、经济、企业等硬实力层面,国家软实力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隐性实力和无形能力,表现为国家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具有硬实力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境下,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变量,软实力竞争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不仅如此,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相互促进关系,国家软实力的增进能够更大程度释放国家硬实力提升的潜能。构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能够极大地增强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软实力稳步提升,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增强,但与我国在国际上的硬实力地位相比仍不匹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仍有差距,持续提升和构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依然任务艰巨。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增强国际计量话语权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当前世界测量技术规则、国际计量体系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量值传递的单极源头正在向扁平化、多中心方向发展,我国在新的规则体系下迎来了“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未来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全球量值溯源多级中心的核心一极,从而掌握计量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计量作为世界通用的技术语言,国际计量规则规范、计量互认制度极其重要,目前这些规则规范和制度安排都处于动态调整中,我国可以参与其中并主动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不断增强国际计量话语权。为此,《规划》提出要深度参与国际计量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计量规则和规范制修订;加强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计量交流合作,加快计量双多边互认进程;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比对,稳步提升国际互认的计量校准测量能力;积极推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证书互认制度,不断扩大互认范围,增加OIML证书指定实验室。这些举措意味着我国将实质性地参与国际计量治理,极大推动我国计量与国际计量体系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计量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群慧